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我院小昌老师作品《河边的海》获得第四届凤凰文学奖

日期:2025年09月26日 来源:文学院 作者:潘倩倩 廖彩媛 摄影:文学院



9月22日,第四届凤凰文学奖终评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其中,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小昌的《河边的海》斩获“评委会奖”

第四届凤凰文学奖参评作品征集工作于2025年3月正式启动,共收到提名作品139部。由知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及文学刊物主编组成的初评委员会,于6月28日推选出12部作品进入终评。本次获评“评委会奖”的三部作品中,《应许的战争》为长篇非虚构,《河边的海》与《致沙漠中的雪》为长篇小说。

小说《河边的海》以20世纪90年代为背景,讲述一户广西海边人家北上华北平原、于运河岸边落脚生根的迁徙故事。作品题记以“轴承内圈转动、外圈静止”喻示不同自我的融合与碰撞,标记出小昌的创作从“记录记忆”迈向“提炼隐喻”的深刻转向。小说创作背后,他多次推敲作品名“河边的海”,其承载的深刻寓意,既意指“来自海边的人去河边生活”,亦象征人物内心的情感承载“心海”,同时还藏着他对老家运河边曾遍布轴承作坊的深切回望。

谈及获奖感受,小昌淡然而清醒。他坦言喜悦是短暂的,更希望尽早回归日常的创作节奏,并幽默地将这种“善于遗忘快乐而常记挂烦恼”的心境,归结为一种保持生活本真的本能。目前,他计划在出版前进行作品精修,不排除修改书名的可能,力求呈现更完美的作品。

从“不爱看书的理工科学生”到深耕讲台的写作教师,再到备受认可的获奖作家,小昌写作道路的开端,带着某种偶然。最初只是“自己可能成为作家的”念头萌发;真正将念头转为行动的,是“在社会上混得不如意”的低谷经历。如今已执教多年的他,在教学中始终保持着开放的姿态,会接纳学生的意见及帮助,也会从学生的经历中观察生活、积累素材。面对创作难题,他建议,不必空想,多动笔实践,要在写作中发现、解决问题。同时,他认为作家要善用回忆,《河边的海》正是深挖个人经历的成果,这也使得他的作品葆有生活的温度与广泛的共鸣。

小昌的作品常于迷失与迷惑中传递对生活的深度审视。他将这种洞察力部分归因于自己是一位“在人生选择上后知后觉的人”。他表示,青春期的迷茫实属常态,但切莫沉溺其中,以免错失不再来的机遇。在他看来,人生重大决策往往源于“一闪念”,事后的解释多是合理化补充,反而不必为“中午吃什么”这类小事过度焦虑。最后,他将这份人生体悟凝练成一句赠予青年学子的箴言——慢慢来,但要快。意在勉励同学们沉心静气、厚积薄发,在成长路上找准方向、坚定前行。


小昌,原名刘俊昌,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一级作家,在《钟山》《花城》《上海文学》等期刊发表过小说,著有长篇小说《白的海》,小说集《小河夭夭》以及《世界扑面而来》。曾获第十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

(初审:朱映运 复审:吴先源 终审:唐艳军 编辑:谢春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