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湖谓相思,沃土育英才。相思湖一直被认为是出诗人、作家的好地方。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相思湖相继走出了韦其麟、容本镇、杨克、东西、凡一平、黄佩华、黄堃、杨长勋、严风华、石才夫、莫俊荣、董迎春等一大批优秀诗人、作家。2005年以来,广西民族大学先后引进东西、凡一平、黄佩华、朱山坡、小昌等多位著名作家,在全国率先实行驻校作家制度,形成了令人瞩目的“相思湖作家群”。他们建构并发展“相思湖作家群”的文学传统和人文内涵,使相思湖畔成为广西文学高地,在区内外引起巨大反响。
文学是时代、民族、国家精神特质的浓缩,是人们认识世界,沟通心灵,思考社会历史和人生的有效途径。从文字阅读到舞台展演,更能体现文学动人心弦、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改编文学作品并将其搬上舞台,向广大观众展示精品节目,是丰富师生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式,也是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品味,增进文化自信、广西自信的有效手段。
11月1日晚,文学院“读研写演实践育人工程”之相思湖作家群作品演示会如期在相思湖校区大礼堂成功举行。活动特邀广西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韦雪芳,广西作协党组成员、秘书长杨合及全国各地参加国际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术研讨会的专家学者,我校各职能部门、单位及文学院的领导、老师莅临现场,媒体单位有南宁晚报、广西民族报。各观众齐聚大礼堂,共赏这场文学与艺术交融的盛宴。

歌曲《缘分》

歌曲《陆海之歌——广西非遗海歌合唱》
本次演示会分为湖畔诗影、随风咏叹、世纪回响三大篇章,以歌曲、诗舞剧、话剧、诗歌朗诵等多种艺术形式呈现。开场曲《缘分》和《陆海之歌-广西非遗海歌合唱》拉开演示会的序幕,缘分恰如今宵相聚,海歌唱响非遗韵,从旋律悠扬到深情合唱,一步一步牵引观众开启这场实践育人的视听之旅。
第一篇章:湖畔诗影

诗舞剧《湖边切片·不如就做一只飞鸟》

诗歌朗诵《诗海拾贝》

歌曲《那湖相思》

诗电影《相思湖纪事·旧梦与新声》
诗舞剧《湖边切片·不如就做一只飞鸟》,以一幕流动的画卷率先拉开第一篇章的帷幕。文学院主持团以声为笔,倾情演绎诗歌朗诵《诗海拾贝》,以诗诵串联起作家群的创作初心与哲思脉络,引领观众漫游于诗意的海洋,触摸文学育人的温润与深厚。一曲《那湖相思》悠扬而起,陆晓芹、石多、许啸三位老师和杨金松学长的歌声,带领观众们共忆相思湖畔的文学情、人间暖;诗电影《相思湖纪事·旧梦与新声》续写湖边的叙事,让往事的沉香与未来的清音在此刻交汇成章。首章虽落,诗意未央。那些被语言与舞姿点亮的瞬间,仍在湖畔回荡,如涟漪不绝。
第二篇章:随风咏叹

话剧:《随风咏叹》


话剧《人物画廊》

《坐着火车去中国》

话剧《七月来信》
风是诗的韵律,咏叹是情的抒发。《随风咏叹》将爱恨纠葛中铺展时代变迁下的价值迷局,转化为可触可感的舞台诗学,让观众与时代浪潮里的自我找寻共鸣。话剧团《人物画廊》分别改编自凡一平、黄佩华、东西等相思湖作家的经典作品,演员以“人物画廊”呈现多样角色——或承命运重压,或陷日常迷惘,或来自遥远过往,或鲜活于当下,观众随灯光共赴跨时空文学绮梦。老挝班留学生《坐着火车去中国》,以欢快的舞曲,用动听的歌声,伴着中老铁路的律动,诉说两国山海相连的情谊。话剧《七月来信》,以祁十木经典诗篇遇上舞台演绎,将角色深埋的心事外化,引着观众拆开一封不知来处的神秘信件,将观众拉入遥远过往里,将解开最终的困惑谜底。
第三篇章:世纪回响

话剧《回响》

大型诗歌朗诵《我在一颗石榴里看见了我的祖国》
文学是回响的载体,经典是传承的火种,我们将在文学的回响中,见时代的脉搏,感精神的赓续。话剧《回响》构建出真相与人性的双重迷局,制造悬念抛出现实叩问——当我们追寻外界真相时,是否也在为自己筑心笼?观众在舞台光影的流转与台词的交锋间,读懂文学作品里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这场视听盛宴以《我在一颗石榴里看见了我的祖国》落下帷幕,他们把对祖国的深情,藏进这颗饱满的石榴里,颗颗籽实抱成团,犹如五十六颗心紧紧依偎在一起,五十六个民族同心同向。
名湖映文脉,薪火永相传。相思湖作家群的文学故事,从不只停留在纸页间,更在一代又一代追梦者的笔下流淌、在心上扎根。愿文院学子带着这份赤诚,继续在文学的世界里读山河、研经典、写心声、演华章,让相思湖诗意照千秋,文脉永流淌。(初审:朱映运 复审:吴先源 终审:唐艳军 编辑:谢春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