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本科教育 > 正文

深耕史前文化,赋能高校美育创新 ——记22级卓越人才实验班“顶蛳山文化融入驻邕高校美育的探索和实践”项目团队申报立项训练

日期:2024年06月20日 来源:文学院 作者:蓝雅雯 莫芷棋

6月19日,202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拟推荐立项名单在广西民族大学官网公示。文学院2022级汉语言文学卓越人才实验班的“顶蛳山文化融入驻高校美育的探索和实践”项目获学校推荐为自治区级推荐立项。该项目的研究团队由廖晴、谢冰冰、蓝雅雯、莫芷棋、李紫钰等五位同学组成,由班主任杨荔斌老师主要指导,汪美林老师协助指导

在研习中激发求知欲望和钻研热情

项目选题的酝酿得益于课内专业学习与课外研习活动的共同启发和滋养。在专业学习中,通过文学概论、美学概论等相关课程的学习,对于文学和审美的起源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对于远古时期人类的审美创造和文化形态充满了探求的欲望。而在2023年11月的研习周期间,团队成员参加了由班主任杨荔斌老师组织的顶蛳山文化考察活动。同学们在参观顶蛳山遗址博物馆之后,围绕“顶蛳山文化与文学艺术起源”“顶蛳山文化的审美意蕴”“顶蛳山文化与文创旅游”“顶蛳山文化的影像”“顶蛳山文化与地方民间记忆”五个主题开展集中讨论,撰写调研报告,并进行主题研学汇报。此次研习,增加了同学们对史前文化的了解,激发了同学们对于顶蛳山文化的浓厚兴趣。

2022级汉语言文学卓越人才实验班于2023年12月6日举行的“顶蛳山研学成果分享会”

与此同时,恰逢教育部于2023年12月发布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的通知,提出校园美育文化营造行动、社会美育资源整合行动等具体措施,强调持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在地文化,利用公共文化资源推进地区、学校与公共文化场所双向互动,促进美育成果互鉴和文化创新积极响应“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助力高校开展“美育浸润”行动,提升学生学科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实现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成果相互转化,在杨荔斌老师的指导下,廖晴、谢冰冰等五位同学组成项目团队,希望将顶蛳山文化与高校美育相结合,以高校为试点实践主体,将本土文化作为研究对象,致力于将本土文化资源融入当地美育教育,弥补遗址文化在高校“美育”行动中的文化空缺,提升新时代青年审美素养,坚定文化自信,激发青年人创新创造活力。

2024年2月起,团队成员经过查阅文献、广泛学习、深入探讨,将专业知识与顶蛳山文化研习成果相结合,最终确立了项目研究方向。

在筹划中掌握学术思维和研究方法

团队在项目筹划中锻炼学术思维,并逐步掌握项目的研究方式。研习之初,针对同学们在研究方法上较为薄弱的情况,特别邀请昆明理工大学巴胜超教授作了题为《人类学视域下民间文学类非遗影像记录的四重门》的学术讲座,从识别非遗、为谁而拍、拍摄制作、放映交流四个维度,以深刻的学术思考和丰富的田野案例,讲授了影像志这一人类学方法在文学研究领域的实践经验,极大地启发和开拓了同学们的学习视野和思维空间。

此后,为了对顶蛳山文化进行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团队成员多次前往顶蛳山遗址博物馆开展调研活动。2024年4月12日,就顶蛳山文化研究、顶蛳山遗址博物馆进校园的实践经验、顶蛳山遗址博物馆开展社会性美育活动的物质基础等内容进行调研,促项目内容更加完善,丰富团队成员对顶蛳山文化内涵的思考。5月18日参加“顶蛳山文化研学干栏筑居”美育实践活动。同学们通过学习顶蛳山先民的建筑历史,了解干栏式建筑的结构和作用,学习干栏式建筑的搭建方式和演变过程,利用实木合作搭建房屋,切实体会史前文化的魅力,增强对顶蛳山文化多面向了解。

团队成员参加“顶蛳山文化研学之干栏筑居”美育实践活动

2024年4月,团队项目以《博学洽闻——“博物馆快闪体验店”结合“美育浸润”行动进校园计划》为题参与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获得文学院院级选拔赛三等奖。

在申报中增强团队合作和整体打磨

项目的申报离不开团队的团结协作,也离不开班级集体的有力支持。团队在项目的申报过程中紧跟老师脚步,稳扎稳打,成员之间积极沟通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在推进项目的过程中,增强了自身学科素养、提高调研能力;在分工合作中不断磨合,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在多次实践调研中,提出新问题、新思考,整个团队也在多次协调与合作中增强了凝聚力和向心力。最终将专业知识与调研实践成果相结合,推动项目生根发芽。

同时,班级团支部通过在主题团日活动中组织青年团员共同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引导项目团队将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有关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坚定文化自信、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等重要论述,作为项目推进和深化的根本思想遵循,给予了该项目坚实的理论指导和价值引领,成为项目内涵的强有力支撑。

111FE3

2022级汉语言文学卓越人才实验班团支部开展“传扬历史文明,探索美育创新”主题团日活动

经过项目申报的学术历练和经验总结,团队成员对该项目的顺利推进充满信心,并努力实现强化专业学习能力、提升学术研究素养、产出优秀研究成果的创新实训目标。(初审:杨荔斌 复审:范潇潇 终审:陆晓芹 编辑:许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