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6月11日晚,文学院“言文行远”第一百三十一讲学术讲座在博文楼一教一梯举行。本次讲座主题为“文学人类学视角:‘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慧’”,由人类学高级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团主席、四川大学徐新建教授主讲,黎学锐教授及文学院刘华、马卫华等老师到场参与交流。文学院部分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生到场参加,讲座由陆晓芹教授主持。
徐新建教授进行教授
徐新建教授以“数智换脑:AI时代的物种变异”为切入点,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下的人类演化。他指出,“人工智能”在速度、数量等方面或已超越人类,但在善恶判断、直觉顿悟等“人类智慧”领域仍相距甚远。徐新建教授结合荀子“人之所以为人者,以其有辨也”的观点,强调人类智慧包含知情意的综合辨识,而非单纯的生物本能与工具理性。徐新建教授还结合文学人类学研究经验,强调人文视角对应对AI挑战的核心价值。他指出,人类处于本能的匮乏状态,“增强”不可避免,演化永不歇息,生命永远在路上,人类需在技术赋能与智慧修心中寻求平衡。同时,他呼吁学者要坚守人文精神阵地,强调情感、直觉等非理性能力是人类区别于AI的核心特质,在芯片植入、基因编辑等技术应用中必须守护“知情意”复合人性本质。
讲座现场
在交流环节,黎学锐教授强调立法与技术伦理的紧迫性,“脑机接口、基因编辑等技术需提前规制,避免人类尊严丧失”,并以贺建奎基因编辑案判刑为例佐证。刘华老师揭示文科教育面临的结构性危机,“学生用AI工具完成作业引发学术诚信崩塌,需重建教学规范与监管机制”。马卫华老师主张保护艺术教育中的“聚生训练”,“艺术院校需抵制技术替代冲动,坚守人类在创作中的主体性体验”。
最后,陆晓芹教授总结指出,本次讲座通过跨学科对话,为理解人工智能与人工智慧的关系提供了新路径,鼓励师生在技术浪潮中保持对“人何以为人”的深层思考。
徐新建老师与我院师生合影
(初审:朱映运 复审:吴先源 终审:陆晓芹 编辑:潘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