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6月12日晚,文学院“言文行远”一百三十三讲学术讲座在学友楼101举行。本次讲座主题为“移动的‘业缘’:海外华人的‘地方’重构与文化认同”,由厦门大学彭兆荣教授主讲,黄玲教授、杨荔斌副教授到场参与交流。文学院部分师生到场参加,讲座由学院党委书记陆晓芹教授主持。
彭兆荣教授讲解
彭兆荣教授开篇以地缘政治为视角,强调广西作为连接中国与东南亚的“走廊”具有独特战略地位。他通过分析历史和当下国家战略,指出广西是配合国家“突围岛链”、走向印度洋及太平洋的关键区域,其地理重要性远超传统认知。他以福建、广东华人华侨在东南亚的产业布局为例,揭示了“业缘”在海外华人社会中的核心作用。他提到,福建人在橡胶行业的垄断地位、广东人在金银首饰业的主导以及客家人在典当行业的聚集,形成了独特的行业地缘网络。彭兆荣教授对比了中西方“地方”概念的本质区别,西方的“place”侧重认知方式、场所位置等,而中国的“地方”从《禹贡》开始就与政治地理学、“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紧密相连,蕴含着“华夷之辨”的文化秩序。他以台湾“里长”制度、东南亚华人社区的宗族仪式为例,说明海外华人如何将中国传统的“地方观”进行在地化重构,形成兼具本土特色与中华文化内核的认同体系。
讲座现场
在交流环节,黄玲教授结合自身在印尼的田野调查经历,分享了华人在殖民历史与政治变迁中坚守中华文化的感人故事。同时,她指出彭兆荣教授的研究方法对文学学科的启示,即通过比较中西概念、结合文献与实地调研,在“数字转型与人文反思”的学术语境下,为海外华人研究提供跨学科路径。杨荔斌副教授结合自身家族海外亲缘关系的重新联结,分享了从感性认知到学术自觉的心路历程,深刻体会到彭兆荣教授所强调的“五缘”,尤其是亲缘在维系海外华人情感与文化根脉中的核心作用,并因此将研究重心转向海外华人华侨领域。
最后,陆晓芹教授总结指出,彭兆荣教授的研究以宏大的地理政治视野为基底,深入剖析海外华人的地方重构与文化认同,兼具学术深度与现实关怀。她强调,讲座揭示了广西在连接中国与东南亚中的独特地位,呼吁师生将研究与国家战略、区域优势相结合,打破学科壁垒,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拓展研究边界。
合影
(初审:朱映运 复审:吴先源 终审:陆晓芹 编辑:潘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