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 正文

“移动的‘业缘’: 海外华人的“地方”重构与文化认同”学术讲座举行

日期:2025年06月18日 来源:文学院 作者:韦萌 摄影:蔡洲


6月12日晚,“移动的‘业缘’:海外华人的‘地方’重构与文化认同”学术讲座在学友楼101教室举行。本次讲座由厦门大学彭兆荣教授主讲,学院党委书记陆晓芹教授主持。广西民族大学、广西艺术学院等高校师生近180人参加。

彭兆荣教授首先从“地方”这一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切入,通过中国与西方的“地方”概念所包含不同的知识形制和文化内涵,对东南亚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作了阐释。彭教授认为,全球化带来“移动性”,“地方感”会因离散而产生“非地感”和“无地感”。海外华人华侨对祖国、故乡等认同出现了一种“所属地+祖籍地”的符号认同结构,由此提出了海外华人地方重构与文化认同的话题。他认为,海外华人“业缘”在传统的移动属性和当世的“全球地方性”中都扮演着重要的作用,“业缘”作为一种独特的“移动性地方”,羼入华人华侨文化认同结构中;而通过“业缘”本身的行业移动,把“地方”原来固有的空间形制,变化成为“带着地缘移动”的生命景观。

在与谈环节,黄玲教授认为,彭教授从人类学方式关注全球化作用下海外华人的地方实践,体现出“东西两翼、落地返走”的研究理路,其所蕴含的古今贯通、中外比较、关切现实、反思超越的学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人类学与文学都是聚焦于“人”的问题进行探讨,人类学的“从实求知”与文学研究可谓“触类旁通”,而文学人类学研究范式则为学科融通提供了实践路径。杨荔斌副教授指出,彭教授所提出的海外华人业缘、亲缘、血缘、神缘、地缘等多重文化认同,让我们认识到海外华人与祖国、故乡之间连接着双向互动的情感纽带,如何做好海外华人文学研究促进民心相通值得我们深入探索。


陆晓芹教授在讲座总结中表示,彭兆荣教授以人类学家的扎实田野、关切民生的求真求实给我们提供了宽广的学术视野和有益的研究借鉴与启发。文学院师生应立足南宁这一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与枢纽城市,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外传播、东南亚海外华人文化与华文文学的相关研究。

(初审:朱映运 复审:吴先源 终审:陆晓芹 编辑:谭清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