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 正文

额尔敦哈达教授应邀到我院开展“茅奖启示录:茅奖作品特质与评奖视野”讲座

日期:2025年11月11日 来源:文学院 作者:陈颖 梁晶晶 摄影:梁晶晶 陈颖 罗冬羽


11月10日,文学院在博文楼一教一梯教室举行“茅奖启示录”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特邀内蒙古作家协会副主席、内蒙古大学额尔敦哈达教授主讲。我院党委书记唐艳军、院长陆晓芹、现当代文学教研室张柱林等教师出席,文学院部分研究生、本科生到场学习交流。

额尔敦哈达教授表示,此次应东西老师诚挚邀请,从冬日北疆远赴夏意广西,在热情的氛围中开启分享。他系统回顾茅盾文学奖的设立背景与中国当代文学评奖体系,指出真正具备经典意义的作品必须拥有超越时代的审美价值与思想深度。他结合多部茅奖作品,分析其文学特质,如刘心武的《钟鼓楼》以“外来者视角”描绘北京风情,李准的《黄河东流去》深刻表现人与土地的情感联系,陈忠实的《白鹿原》承载厚重民族历史等,这些作品共同展现出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多元风貌与艺术高度。

额尔敦哈达教授

作为多届茅盾文学奖评委,额尔敦哈达教授在讲座中分享他的评审视角。他指出,优秀的长篇小说并非简单的情节堆砌或人物塑造,而应成为民族与时代的历史缩影,融合作家的哲学思考与艺术表达。他引用张承志“不写故事,只虚构生活”的观点,强调小说的核心在于通过虚构揭示真实的人性与精神价值,真正经典的作品应实现故事、人物、思想与审美的有机统一。

在互动环节中,学生就东西老师的《回响》中“精神家园”与在地性议题进行提问,额尔敦哈达对此表示肯定,并指出“精神家园”可视为具体文学平台,鼓励学生结合“文学桂军”的在地经验深化研究。

陆晓芹院长总结

陆晓芹院长在总结中指出,额尔敦哈达教授的分享揭示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文学高度,巧妙串联起“创作实践”与“文学标准”两大核心议题,让本土文学经验与文学标杆形成有效对话,希望师生能在本土创作与经典视野中延续文学热爱。

(初审:朱映运 复审:吴先源 终审:唐艳军 编辑:谢春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