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0日上午,文学院在博文楼一教一梯开展“文学桂军是怎样炼成的”主题讲座,本次讲座由广西民族大学教授东西老师主讲。我院党委书记唐艳军、院长陆晓芹、现当代文学教研室教授张柱林等教师到场参加,文学院研究生、本科生代表150人到场学习交流。讲座由陆晓芹院长主持。

讲座现场
东西教授围绕“文学桂军是怎样炼成的”主题展开分享。他回顾“文学新桂军”概念的提出背景与发展脉络,梳理不同年代广西作家的创作情况。谈到具体作品时,他以《没有语言的生活》为例,讲述残疾人组成特殊家庭的故事,展现出底层小人物在身体残缺的情况下对生活的坚韧抗争。他还指出,代表性作品对文学流派的形成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创作应勇于打破现实与幻想的界限,充分挖掘广西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谈及文学桂军的影视化探索,东西结合《刘三姐》《黄土地》等经典影视作品,强调文学与影视的深度融合对提升“文学桂军”传播力与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他总结文学新桂军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一方面得益于政府对文学事业的有力支持,为作家创作注入持续动力;另一方面在于作家们扎根广西这片土地,聚焦底层生活的真实书写,让作品浸润广西地域特色与人文情怀。两方面相互交织,为文学新桂军的创作筑牢根基。

东西教授

学生提问
交流环节,现场同学踊跃提问,就“文学创作的地域性与世界性”“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等话题与东西教授展开互动。针对地域写作如何突破边界及影视改编问题,东西教授指出,真正有价值的创作根植于本土经验,通过对普遍人性的深刻挖掘,作品才能自然超越地域局限,具备世界性意义。同时,他强调艺术形式具有独立的表达逻辑,应充分尊重并包容其在忠于原作精神基础上进行的创造性转化。
本次讲座回顾“文学桂军”的成长脉络与发展历程,指出其成功源于对脚下土地的深情扎根和对时代生活的深邃思考。东西教授的的分享为同学们提供文学创作新思路,也启示我们唯有坚守文化根基,兼具开放胸怀,方能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初审:朱映运 复审:吴先源 终审:唐艳军 编辑:谢春兰)